当前位置: 城市视窗 > 人物 > 艺术名家 > 正文
每日最新
邵氏慈善基金捐赠主投内地和教育
来源:城市视窗 | 浏览:[58466]2014/1/8 10:12:03    

邵逸夫

  担当慈善重任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和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是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


  1月7日下午,香港九龙清水湾道220号,那座名为“邵氏大厦”的深灰色建筑前,仍像往常一样平静。这一天的清晨6时55分,在家人的陪伴下,邵氏大厦的主人——107岁高龄的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


  “邵爵士长期以来在香港大力推动演艺事业,取得显赫的成绩,同时也都在香港推动有关的公益事业,包括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事业,还有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科研的发展。”当天在出席行政会议前,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对邵逸夫逝世表示哀悼。


  “虽然我们知道终会有这一日,但仍无减我们的伤痛和失落。”1月7日,邵逸夫担任荣誉主席一职的无线电视(TVB)表示,无线电视所有人员都会怀念邵爵士,并向邵爵士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上世纪80年代,逐渐淡出电影业发展的邵逸夫将重心转至电视业,并自1980年开始担任无线电视的董事局主席,是无线电视的创办人之一。2010年,邵逸夫卸任无线电视行政主席职务,由妻子邵方逸华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2年后,他再次卸任无线电视非执行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此后仅担任荣誉主席一职。


  在香港,邵逸夫是普通民众熟知的“六叔”,是学者眼中推动香港电影业发展的娱乐业大亨;在内地,各大教育机构内的“逸夫楼”则让他慈善家的形象深入人心。尽管在香港,身家逾200亿港元的邵逸夫并非首富,但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中港两地慷慨捐赠。


  “(邵氏基金)累计捐赠规模超过40亿港元。”1月7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邵氏基金人士表示,其中大部分都投向了内地的教育事业。


  捐赠原则:内地+教育


  曾经跟随着邵逸夫一起,见证了香港电影从上世纪50年代起飞到80年代中的繁华,打造了无数明星的清水湾道220号这片土地,曾是邵氏影城的所在地,如今这里已经从香港着名的梦工厂变为邵氏集团旗下100多间公司的“大本营”。


  担当慈善重任的三间邵氏机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下称“信托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邵氏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下称“邵逸夫奖基金”)也在这里运作。前两者主要发展教育科研、推广医疗福利及推动文化艺术,而后者则主要负责评选邵逸夫奖。作为一项国际性奖项,邵逸夫奖设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对在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作出奖励。


  “三间(机构)是一体的。”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记者解释,信托基金控股邵氏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同时又是邵氏基金的捐赠资金来源。


  记者翻阅香港公司注册处的信息发现,邵氏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均为在香港本地注册的私人公司,分别成立于1973年6月和2002年11月,二者的控股公司均为在瑙鲁共和国成立的Shaw Holdings Inc.和香港本地注册的赐一有限公司(下称“赐一”),而Shaw Holdings Inc.又为赐一的控股公司。邵逸夫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邵氏兄弟”)在2009年退市前的财报透露,邵逸夫通过信托基金行使Shaw Holdings Inc.的100%控制权。周年申报表显示,邵逸夫的夫人邵方逸华同时担任着邵氏基金、邵逸夫奖基金和赐一的董事。


  “邵逸夫本人10多年前就已经不再干预基金会的运作,(邵氏基金)现在由邵逸夫夫人一人全权负责管理运作,但继续以邵逸夫名义做出捐赠。”前述匿名人士介绍指,邵逸夫逝世后,邵氏基金的运作将不会受到影响。


  10多年前,90岁高龄的邵逸夫和67岁的邵方逸华在拉斯维加斯结婚,差不多时间,他也把慈善这件大事交到了邵方逸华手中。尽管邵逸夫仍担任邵氏基金的董事一职,但他早已退出决策,邵方逸华同时兼任信托基金、邵氏基金以及邵逸夫奖基金的主席,为邵氏帝国的慈善事业掌舵。


  邵逸夫对内地的慈善捐赠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6年时,他就曾向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和仁济医院合计捐赠了1.2亿港元。在内地,他捐赠的教育和医疗设施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不过,这一系列巨额捐赠的背后,并没有一个繁复的决策机构。“邵夫人就是我们的老板。”前述邵氏基金人士表示,在整个集团中,参与三个慈善机构事务运作的员工有近百人,这些员工并不专属负责慈善捐赠的机构,而是交错担任邵氏集团内部其他子公司的类似职务。


  在捐赠方向上,正如邵逸夫本人曾说过的“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如今,邵氏基金对外捐赠的两大原则即为中国内地和教育事业。


  “捐赠对象最主要的就是学校等教育机构,主要投向内地,香港的机构除非很特别,一般很少考虑。”上述邵氏基金人士解释,在具体项目的遴选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标准,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一定遵循内地和教育事业这两个原则。


  子女不参与香港事务


  邵逸夫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商业世家,父亲邵玉轩是上海锦泰常颜料公司老板,自上世纪20年代起和邵氏众多兄弟一起投身影业。


  邵逸夫的身家,并不如香港其他富豪那样公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淡出电影业之后,邵逸夫最为外界知晓的资产就是在邵氏兄弟和无线电视的持股,不过2009年邵氏兄弟退市后这部分权益也不再透明。


  2011年,台湾宏达电子公司董事长王雪红以个人名义与香港锦兴集团主席陈国强和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联手买下邵逸夫手上的26%的无线电视股权。同时,邵氏基金则将持有的2.59%股权捐赠予数间教育及慈善机构,持股比例降至3.64%;邵方逸华另持有0.26%股权。


  “多年来,邵逸夫的捐赠是邵氏基金唯一的资金来源。”前述邵氏基金人士介绍,邵氏集团的物业租金、存款利息等收入都是邵氏基金的资金来源。仅仅是每月存款利息收入就超过1000万港元;租金收入方面,除了在清水湾道220号的邵氏大厦有部分楼层出租外,邵氏在香港岛、九龙等地区也有其他物业,不过该人士并未透露具体物业。


  在新加坡最繁华的商业街乌节路,同样可以看到邵氏大厦的身影,早年,新加坡和邻国马来西亚正是邵氏家族电影事业起步的地方。邵逸夫也是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发妻黄美珍,育有四个子女——长子邵维铭、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不过,现在这些物业与邵逸夫或者邵氏基金已经无关。


  “现在那边的产业是他(邵逸夫)的儿子打理。”前述邵氏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归属于邵逸夫名下的资产基本集中在香港,而在内地主要是对外“散钱”,少有投资。


  邵逸夫的两个儿子现在长期居住在新加坡,管理邵氏名下的商厦和住宅等,无意接管影视帝国,坊间传闻称父子之间曾20多年不相往来,直到2007年邵逸夫迈入人生第100个春秋时,关系才有所缓和。上世纪80年代,随着邵方逸华入主邵氏公司,两个儿子也相继退出管理层。此外,邵氏旗下的邵氏置业有限公司的董事名录中也未见邵逸夫子女名字。


  除了家族业务,记者查阅公司注册处资料发现,邵氏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虽然均有多位董事,包括名为Choy Meage、Li Kit Yee Jenny、Choy Venus等人,但邵逸夫的四个子女并未出现在董事名单中。邵氏基金人士也对记者证实,目前,邵逸夫子女并不参与三个慈善机构的运作。


  随着邵方逸华年事渐高,没有人知道邵氏慈善事业是否能依然继续。早在10多年前,邵逸夫就已经拟定遗嘱分配其百亿身家,以避免子女与邵方逸华闹出争产纠纷,但不知道在这份遗嘱中,是否也早已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定下蓝图?

责任编辑:城市网
热线:40066-40084 爆料QQ: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城市视窗 www.vnet.com.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23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