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12日)是第七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古城区内不少社区都开展了相关活动,位于古城区南部的某社区内,几位居民走进该社区的科普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学习防灾逃生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居民抱怨说,社区科普馆已经很久没使用了,上次举办活动还是去年暑假时的事了,当天走进科普馆,感觉里面空气有点浑浊,地上、仪器上都积了一些灰尘。如今,不少社区都建造了科普馆,这些科普馆刚建成时确实吸引了不少居民进来参观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普馆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全年活动寥寥数场,而这少数的几场活动也大多集中在寒暑假期间。社区科普馆该如何华丽转身,重新走进居民生活呢?
现状:部分社区科普馆成了“空关房”
昨天,记者来到该社区的科普馆,刚走进科普馆,记者就感觉到这里的空气明显比外面要浑浊一些,这间科普馆大概60多平方米,科普馆内的各类设施都十分先进,各种声光电技术一应俱全,但在这些仪器上面,都落了一些灰尘,看样子很久没有使用了,地面也很久没人来过的样子。
正在一块大型电子屏前学习逃生知识的该社区居民秦晓英向记者介绍说,这间科普馆建成已经有四五年的样子了,科普馆刚建成的时候,里面的一些高科技设备让大家觉得十分新奇,社区也因为新建了科普馆,组织了好几场居民活动,都是一些科普方面的,当时出于好奇,很多居民都来这里参加了活动。不过,随着这股新奇劲逐渐消退,来这里的人就少了,而社区也很少再组织科普活动。“也就每年寒暑假,社区会组织辖区里的孩子开展一些科普活动,但是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没什么实际意义。再者就是像今天这样,组织些应景的活动,而其他时间基本就成了‘空关房’。”秦晓英摇着头说。
面对居民的抱怨,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居民反映的情况他们也都知道,但随着大家对科普馆的好奇心的减退,关心科普馆的居民越来越少,社区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而科普馆因为装饰、布局等因素,也没法开展其他居民活动,所以才越来越受居民冷落。
昨天下午,古城区东部某社区,按照社区多媒体活动室的使用安排,原本应该是社区歌咏队的活动时间,不过因为社区另一支草根团队舞蹈队即将参加社区文艺演出,临时借用了多媒体活动室排舞,因为没有其他场馆,歌咏队的队员们只能来到社区广场上的小凉亭内过过瘾。
歌咏队成员薛桂瑛对记者说,在她看来,社区并不是没有场地,而是有些场地“没利用好”。薛桂瑛介绍说,目前她们社区有一个多功能活动室、一间多媒体剧场,但是辖区内草根文艺团队比较多,大家开展活动都要用到这两间场馆,僧多粥少,大家只能排着队轮流使用。但是在社区三楼,却有一间逾50平方米的场馆,如今一直空关着,这间场馆便是社区科普馆。
随后记者走访了古城区内多个社区,这些社区都有自己的科普馆,当其中相当一部分社区的科普馆如今都成了“空关房”,鲜有人问津。相对的,这些社区的一些居民活动场馆,如舞蹈房、乒乓球馆倒是人气十足。“这里开展的活动我们感兴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大伙就愿意来参加。”位于竹辉路附近的某社区乒乓球室内,一位刚刚打完球的居民这样对记者说。
尝试:“疯狂的木头”成了“香饽饽”
昨天上午10点左右,三位来自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系的大学生来到西北街社区,径直走上社区二楼的“疯狂的木头”科普馆。当天上午,辖区一家檀香扇企业的老技师孙耀文正在这里开展檀香扇制作工艺的技能培训,这三位大学生都很喜欢檀香扇制作,准备毕业后从事这一行业,因此当天专程赶来听课。
在前往西北街社区的路上,记者途经西北街时,就发现西北街上有不少经营檀香扇生意的店面,一路上记者粗略估计了一下,大概有10多家。西北街社区书记高志颖告诉记者,檀香扇的制作和销售是辖区的一大特色,西北街更是檀香扇销售一条街,沿街有近30家檀香扇销售店面,社区还专门邀请了孙耀文等几个檀香扇制作技师在社区内开设工作室。2014年4月,社区以木头为主题的科普馆“疯狂的木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社区在科普馆内配置了两台触摸式电子屏,介绍各类有关木头的知识,并收集了各种木头的样品,供大家参观学习。此外,科普馆收集了一些老旧的木质家具,进行集中展示。高志颖介绍说,科普馆成立之初,本意是想向居民介绍各种木材的特点和知识,如果有居民家中需要制作木质家具,便能起到一个参考作用。但毕竟居民不可能天天制作家具,因此过了几天新鲜劲后,来科普馆的人也逐渐少了。
高志颖和其他社工商量后认为,科普馆走贴近居民生活的“大众路线”肯定没有错,但是目前开展的科普项目还是太单一,必须丰富科普馆开展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要贴近居民的生活和需求,才能真正吸引居民。随后,高志颖将社区原本的檀香扇工作室融入到科普馆中,并邀请孙耀文定期前来开展技能培训和讲座,同时,借用科普馆以木头为主题的特点,开展延伸活动,组织社区内喜爱侍弄花草的居民,在社区外的小庭院内,自己动手种植各类树木,如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可以通过科普馆内的设备,查阅资料,学习各类科学知识。
加入新的生活元素后,“疯狂的木头”一下子成了社区居民里的“香饽饽”,首先是檀香扇工作室,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学习檀香扇的制作工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系甚至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都搬到了这里,让将来希望从事檀香扇制作行业的学生可以经常来这里学习,提前熟悉该行业,增加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机会和能力。
破题:“大科普”概念 让社区科普馆走进居民生活
西北街社区“疯狂的木头”科普馆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姑苏区科协主席薛海云告诉记者,近年来,如何让科普馆复活,走进居民生活的话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市、区两级科协单位也一直在不断指导社区科普馆进行转型升级,以“大科普”的概念,在坚持普及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更多地加入跟居民生活相关的元素、居民感兴趣的元素,让社区科普馆和居民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这样居民才能真正愿意走进科普馆。
“‘疯狂的木头’确实是科普馆转型升级的一个成功案例。”薛海云表示,每个社区都有自身的特色,而很多社区的特色当中,又包含了各类科学知识,关键是如何找准居民的兴奋点,将社区特色、生活元素、居民感兴趣的东西一起融入到社区科普馆之中,这样才能让科普馆真正走进居民的生活之中。比如之前白洋湾街道建造社区科普馆时,就考虑到辖区内失地农民较多的情况,将科普馆建成以植物种植知识科普为主题的科普馆,建成后深受辖区居民欢迎,现在每天去科普馆活动的居民络绎不绝。
薛海云告诉记者,姑苏区开展社区科普馆建设也有十多年了,目前辖区内有各类社区科普馆40余个,其中部分科普馆建成时间比较长了,这些科普馆内的内容或许已经不符合现代人吸取知识的需求了,因此才会受到人们的冷落。对于这样的科普馆,需要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此前金阊街道的社区科普馆是以青少年科技活动为主题的一间科普馆,科普馆内主要以一些声光电技术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声光电技术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于是,街道便根据辖区内很多青少年喜欢航天航空知识的特点,将社区科普馆改造成了航天航空科普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去航天航空科普馆参加活动的青少年非常多。
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大副教授陶新华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社区科普馆都是“静态”的,这类科普馆已经过时了,肯定会被逐渐淘汰。因此,要让社区科普馆变成“动态”的、“互动”的、有社区居民参与式的,社区科普馆要与居民的生活相融合,能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知识,也就是形式上要立体互动、内容上要贴近生活,比如孩子教育问题、婚姻感情问题、健康保健问题、养老问题等等,才能让社区科普馆走进人们的生活。“科技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可缺少的,科普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生存。”陶新华说。